中新网杭州4月26日电(郭其钰)从援助非洲两年到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次次出征抗疫,民革党员、浙江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乔松总是“在路上”。此次上海疫情暴发,乔松再一次报名援沪、带队出征,近一个月时间里他写下了援沪手记。
以下,为乔松自述:
不同的疫情,同样的坚守,这是我第五次作为抗疫队员出征了。看着带队领导坚毅的目光和队友们自信的笑容,我相信这一次胜利还是属于我们的。
也许是援非时看到五星红旗在异国他乡冉冉升起的骄傲,也许是这场疫情中无数同道们大爱奉献的感动,心中隐隐有无法前往武汉抗疫战场的遗憾。因此在后来的历次突发疫情中,我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抗疫医疗队。
抗疫战是一场持久战,上海也许是武汉疫情后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。所以别无选择,我们队伍再次披挂上阵。由于多次抗疫具有一定经验,这次援沪我担负了更多的工作任务,从队员的起居、三餐饮食到各类物资的申请调配,从作为车长带领队伍出发到回到驻地核对每一位队员的健康状态……
每次队友从任务点位下来时远远的招手,成了我每天最为轻松和幸福的时刻。
与此同时,由于上海疫情复杂严峻,我们随时面临可能暴露的危险。队伍出发、中途转场、点位统筹、返回驻地、安排三餐、队员核酸检测、物资申领调配……每一个环节都关乎大家的健康安全。这让我压力倍增,也督促我把工作做得仔细再仔细。
经过多次抗疫战斗的洗礼后,我们的队员很快适应了上海疫情的局面,每天有条不紊地出色完成任务。但由于疫情形势严峻,我们的工作周期不断延长,从1周延长至2周、3周、4周,大家都在顶着身体和心理的巨大疲劳顽强战斗着。
一名组长偷偷和我联系,“一个队员明天过生日”。在这么特殊的日子里过生日一定要好好操办。可是当我去筹备时才发现,由于疫情管控要求,我们休息时不能离开自己的房间,驻地酒店没有食材和人员,连做一碗生日面都是奢侈的。
最终,在物资保障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,我们准备好了一碗面,大家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,百感交集融入其中。
每天的忙碌也让我很疲惫,特别是深夜里对家人的思念。由于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,每天和家人的联系时间少之又少,刚刚说上几句话就会被新的任务打断。“只能以后好好补偿了”,这可能是我在一次次任务中对自己说得最多的话。
其实我们医疗队只是全省、全国援沪医疗队中的小小一员。在这场援沪抗疫中,有无数相似感人的、幸福的、骄傲的场面不断在上演,有这样一群人在,胜利会属于我们。(完) 【编辑:姜雨薇】